翻开历史档案
走进1951-1959医士学校时期
日新月异的泸州之南,波澜壮阔的长江之畔,坐落着西南医科大学如诗如画的校园。七十载栉风沐雨,七十载团结奋斗,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发展,学校在改革奋进中崛起,在开放融合中壮大,现已成为四川省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以及川滇黔渝结合部的预防医疗康复保健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健康产业服务中心。作为一所在党和政府关爱下成立的医学院校,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一代又一代的西南医大人在乘风破浪的发展历程中砥砺前行。
学校历史沿革
悠悠岁月,赫赫史册,抚今思昔,追根溯源。西南医大记忆——发展历程篇,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开校立的医士学校时期。
新中国怀抱中诞生
1951年4月,按照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的指示,由西南行政区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主持召开的川南地区首届卫生工作会议决定,在泸州筹建一所医士学校。川南行署卫生厅厅长孙毅华牵头,不辞辛劳积极筹备,物色办学师资,聚集了一批造诣颇深的医学专门人才。7月,成立以房师亮为组长,张祖德为副组长,陆福培、何中孚、乐以和为成员的筹备组,开始寻找校址,聘请教师,置办图书设备,招收学生等筹建工作。8月,卫生厅正式委派房师亮任校长,张祖德、陆福培为正副教务主任。9月3日,以“训练中级医务人员,以应川南区需要”为办学宗旨的西南医科大学前身——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正式开学行课,这个日子,从1954年起,被定为校庆日。
1951年,川南人民行政公署任命文件
建校之初,条件艰苦,没有校舍,先后借用了基督教堂及所属益智小学教室(泸州市三道拐街)、泸州化工厂驻城办事处(忠山脚下的岳庙)办公、上课。全校仅有一间解剖室,一具供解剖用的人体标本,一间实验室还兼做器材保管室,有时甚至在露天进行授课。
1952年房师亮校长与教职工在三道拐临时办公地合影
建校以前的忠山是一片乱坟冈
借用庙宇做教工宿舍
露天教学
学校招收了医士专业78人(学制两年半)、药剂士专业58人(学制两年)。虽然条件极为简陋,过着“抗大式”的艰苦生活,但全体教职工以苦为荣,办学热情都很高。没有教材就自编讲义,没有教学大纲就自行编写教学进度表,教师不够就一个教师兼讲几门课程;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就在学生中推行“小先生”制,以先进带动后进,包干教好掉队的同学……医士学校在大家艰苦创业的干劲中创办起来。
1951年,川南行署卫生厅所辖部分学校基本情况表
陆福培教授手写教材
1952年8月,校长房师亮调任四川省卫生厅副厅长,由顾德诚同志接任校长并兼任川南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随后,丁祥清、张惠中、范培书相继来校工作,分别担任副校长、教务处副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增强了学校的领导力量。
学校第二任校长顾德诚
此时的学校已增至6个班,在校生424人,教职工110人。9月,学校开展了以规范教学秩序为目的的“三建”活动。
在思想建设方面,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革命理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加强办好学校的信心。对新生着重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能端正学习动机;对在校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培养良好品德;对毕业班同学注重进行医德教育,树立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局观。
在组织建设方面,向群众公开中共川南医士学校党支部及其所属党员的名单,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作用。扩大党员队伍,以党支部为核心,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三建”后共有团员66人,作为党的助手,在建校初期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先锋作用。
最早成立的学生党支部
1952年药一期学生第一批团员
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和健全学校的行政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上下级之间和部门之间的关系。
建校初期,学校的行政组织系统图
通过这些工作,学校克服了建校之初的“游击习气”和混乱状态,有了较为稳定的教学秩序。
11月,通过中苏友好月活动,全校掀起了全面学习苏联先进医学思想的热潮。医院在学校首先推行五级记分制和抽签口试的考试方法,突击学习俄文,学习巴甫洛夫学说和米丘林学说,将学说精神贯彻到教学医疗工作中去,树立新的医疗观点。
1953年1月,全校大多数教职工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为期两个月的“四川省中等学校职工寒假学习会”。回校后,立即组织系统深入的学习,并根据高教部开展教学改革的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进行大胆改革:修订教学计划和大纲,共完成医士专业各科教学大纲21种,药剂士专业各科教学大纲15种,按照基础服从临床,临床服从需要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各科教学开始步入有计划有目的的正常轨道;大力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要求教师努力做到用启发式代替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模型、幻灯、挂图及实物等教具进行形象化教学,使学生听、看、做合一,获得较好效果。
学校在向苏联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教材
学校开设的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1953年6月,川南人民医院迁至忠山新址,与学校毗邻。按照省卫生厅指示,学校与医院合署办公,由党总支统一领导,委任顾德诚为总支书记兼任医院院长,何贵义、王甡任副院长。党总支决定:医院应负有教学、医疗的双重任务,临床各科的科主任兼任学科委员会组长,全面负责医、教工作,统一安排人力;学校教师,凡有临床经验的,也要在无课期间到医院参加医疗工作,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提高医疗和教学水平。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基地,还大大加强了师资力量。
1953年8月,医士专业一班学生46人开始实习,川南医院正式开始了作为教学医院的职能
稳步、健康发展
经过三年的努力,学校在各方面都已初具规模。1954年秋,在校生已达到901人。西南卫生局、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组成的医学教育工作组来校检查,对学校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予以肯定和鼓励。同年秋季,按照上级要求,学校开始执行卫生部颁发的医药各专业3年制试行教学计划,并结合以往教学经验,拟订出医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17种教学大纲,供全省使用。年底,卫生部医学教育司司长魏一齐率工作组来校检查,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予以好评。
1956年12月,学校受省卫生厅委托,编写了《医士专业生产实习大纲》,对实习目的、内容及指导方法、成绩考核等均做出明确规定,供全省同类学校使用。
1956年,学校起草的生产实习教学大纲(右)
在各项教育教学秩序正规化的同时,学校也不忘推动技术创新,1958年8月,各教研组及科室分别成立技术革新小组,仅成立那个学期就举办读书报告会22次,学术讲座9场,写出论文40篇,进行技术革新49项,对于学校大兴读书之风,提倡钻研科学技术,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11月,学校组织教职工开展文化传承,学习针灸和中医学概论,特聘4位中医师来校任教,成立中医教研组,在药剂专业开设《中医学概论》课程。虽然当时教学水平不高,但重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在学校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958年,技术创新活动中部分创新教具
学校一直关心师生身心健康,积极贯彻教育部《关于学生健康问题的决定》,加强体育锻炼和开展文娱活动。成立保健组,改善学生伙食、抓卫生预防工作;推行课间操,选择重点班实行劳卫制预备级锻炼;成立职工体育协会等。1954年起,将每年一次的运动会形成定例,仅从1954年到1957年间,就有130名学生运动员在省、地、市各级比赛中获奖。师生体质普遍增强,逐渐在校内形成重视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
师生文体活动
学生参加泸州专区首届学生运动会合影
1955年,泸州专区第二届体育运动大会地专一级机关男子篮球代表队合影
发展进程中,学校还遵照上级指示,投身社会,参与社会服务工作。1958年,学校响应“全党动员、全民动手,灭‘四害’、除‘四病’,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献礼”的号召,共计派出师生718人,分赴泸州、宜宾两地的11个县,参加灭害除病工作,历时3个月,共治疗患者50多万人次,预防注射16.4万人次,并帮助农村训练保健员、防疫员、助产员等3.8619万人。
1959年,学校师生在合江县参加灭“四害”、除“四病”活动后的合影
同年,学校还派出376名师生赴古蔺、叙永等边远山区支援山区人民大炼钢铁。
1958年,学校师生支援山区人民炼钢
1958年,二百余师生到古蔺炼钢回校
在师生中开展以勤俭办学、勤俭生产、勤工俭学为主的“三勤”活动,参加了沱江大桥、学校围墙修建等义务劳动,锻炼了师生,增强了师生的劳动观念。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组织高年级学生和临床教师下乡开办乡村医院,送医送药上门,巡回医疗,方便农民就医的同时培养锻炼了学生。
学生参与修建沱江一桥
学生参与修筑学校围墙
师生送医送药到古蔺
组织药剂专业的师生80余人,深入原始森林采集生药,制作中草药标本,充实了中医药学教学的直观教具。又在校内开辟了1亩左右的生药苗圃,开办了能生产18种制剂的药厂。
学生在药厂勤工俭学
1958年10月,四川省卫生厅在学校召开“全省医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学改革和勤工俭学现场经验交流会”,出席会议的共有12所医药学校的58名代表,其中学校就有9人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介绍经验。会议还以我校为主,举办了“三勤”教学经验展览会,展出了各类自编的教学大纲、讲义。
1951-1959,医士学校时期历时近八年,在时代的风雨中竭力前行,学校从小到大,设备从简陋到初具规模,办学经验从无到有,这是党和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情况下,给予关怀、支持和不断投入建设的结果;是全校师生团结一致,不断探索、锲而不舍、攻坚破难、勇往直前的结果。八年里,培养中等医药卫生人才1600余人,他们扎根基层,充实了县、区、乡基层卫生机构,不少人成为技术骨干和各级卫生行政管理人员,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中级医药学校的八年办学实践,奠定了今日西南医大高等医学教育之基础,其所生发的能量和展现的光彩,足以让西南医大人铭记永恒。